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竹楼·竹城·竹宫与瓯骆王宫构想

发布时间:2022-10-31 15:05:04 浏览数: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典籍、民俗学资料、文物古迹等的综合考察与分析,既进行了中国南方竹木城郭形制——竹楼、竹城、竹宫的推演,同时也进行瓯骆古国“城”和皇宫类大型建筑的构想。

【关键词】竹楼;竹城;竹宫

【作 者】潘春见,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宁,530004;邓璇,三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6-102-008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lassical documents, folklore data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ancient remain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duction to the shape of town built with bamboo building, bamboo town and bamboo palace in southern China, it also conceives the “town” and large-scale architecture of the ancient Ou Luo state.

Key Words: bamboo building; bamboo town; bamboo palace

历史上,中国—东南亚壮泰各族的干栏建筑材料取自山林的竹、木、茅草,通过“依树积木”“竹茅茨屋”而成竹楼、竹城、竹宫。而由于竹木建材易燃易朽,因此,历代瓯骆君王所建的与他们的政治目标、身份、地位相一致的高等级大型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瓯骆王宫已完全无迹可寻,事实上,历史上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直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至今在中国—东南亚壮泰各族中仍继续得到延续和使用的各种干栏房,可为瓯骆“城”和皇宫类大型建筑的推演提供想象的空间。

一、文献典籍中的竹城、竹宫和干栏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早在夏朝建立之前,我国北方已出现城郭。王谟辑《世本·作篇》有“鲧作郭城”的记载,《吴越春秋》有“鲧作城以保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到夏、商、周,出现郭城内外的城乡分化,到东周秦汉时期,出现内城外郭即城内有城、严整规范、复杂多变的城郭形制。

但瓯骆故地至今没有发现秦汉以前的城郭遗址,汉代以后的文献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一考古上的“无城郭”空白。如《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1]攀绰载《蛮书》卷4载:“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路过广西象州时,留下的《蛮中醉·过象州》:

“瘴塞蛮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头。

青山海上无城郭,惟见松牌出象州。”

以上说明,直到汉代,百越地仍没有城郭和大型宫殿类建筑。为此,人们不禁要问,当北方的帝王将相们都忙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2]的时候,南方的西瓯骆越君王们,他们是如何卫君与守民的?与此同时,当城郭把人们的聚落区分出最初的城镇和乡村的时候,瓯骆大地上的城和镇又到底是什么样的?

关于以上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初步形成西瓯骆越的君王们卫君守民的城郭应为竹城竹郭竹寨的观点。如梁庭望教授在《大明山的记忆: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序言中指出:“一般而言,古代城市多石城汤池,并有石质或夯土城基,尤其北方干燥寒冷,不仅有城基,有的还要深入地下,以便保温。但南方炎热多雨,野兽虫蛇繁衍横行,为防潮、防暑、防蛇、防虫、防兽,壮人俗居干栏,其柱垫以石础防腐,村落围以荆棘栅栏。在汉族人入岭南之前,西瓯骆越的都城和城镇,当是干栏式宫室,围以木栅或荆棘为墙。……干栏式宫室、栅栏围墙、荆棘围墙,一旦失火于兵燹,或腐败坍塌,便痕迹难存。”郑超雄的《壮族文明起源研究》一书认为:“壮族地区在先秦其实早有城市,只不过不是中国北方的那种格局,不是高高的砖石方墙,围着高出地面深入地下的房基以及耸立其上的重檐宫室,而可能是栅栏或高密度荆棘围墙,轻巧的木结构宫室立于石础之上。这样的城池利于防暑、防潮、防风、防贼、防兽、防震,对于岭南人而言,爬土城墙不算什么,爬带刺的高篱墙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南方的这种木结构城市建筑最怕失火,大火过后,城市化为灰烬,什么也不剩。还有小部分小市镇是歌圩性质的,定期成圩,散圩便只剩下旷野,何处寻觅?”

而考之相关的文献典籍,我们发现,以上竹木城郭形制的推测是有据可依的。

(一)广西首府南宁,历史上以“竹城”盛名。唐代,南宁被称“竹城”,意为环植刺竹为卫为防为城。唐刘恂《岭外录异》载:“刺竹,其枝上刺,南人呼刺勒。自根横生枝条,层转如织,虽野火焚烧,只燎细枝嫩条。其笋丛生,转得牢密。邕州旧以为城,蛮昼来侵,竟不能入。”唐《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之三《木篇》载:“刺竹,一名芭。竹节皆有剌,数十茎为丛,南夷种以为城,卒不可攻”; 元代李衎《竹谱》载:“勒竹,一名棘竹,一名答黎竹,一名攡竹,一名莒竹。出广右两江,安南尤多。即刺竹也,南方呼刺为勒,大者二尺围,肉厚几实中,人破为弓材。竹叶下垂,自根至稍,每枝节间对生二刺。尖杪弯曲如钩,人家环植为垣墙,初植数茎作一丛,三五年后,枝曼自相纠缠,多钩刺,虽鸡犬羊豚不能入。”清代,南宁依然是一座由丛生的刺竹拱卫而成的“竹城”,汪森《粤西丛载》转引《南宁府志》说:“竻竹,今南宁处处有,唐宣宗时,王式为安南都护,式树竻竹为栅,深堑其处,寇不能冒。黄齐守新州,无城,以此竹植之,羔豚不能入。闻交趾外城,亦是如此。余至南宁,尝于城隘处所,移种植之,自后数年,骈接成林,宛若卫,亦保障之一事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九亦载:“竹城或曰即今府城。唐大中十二年,王式为安南都护经略使,至交趾,树木为栅,可支数十年,深堑其外,泄城中水,堑外植竹,寇不能冒。”

相关热词搜索: 竹楼 王宫 构想 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