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温暖关怀:我国古代的敬老传统

发布时间:2022-11-01 08:05:07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舌尖上的关怀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早,规矩就确立得早,尊老敬老的传统也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熟。

在农业时代早期,年过50岁的人就可以不参加打猎,而在分配猎物时,还可以多得几块肉。也是从那时候起,敬老和厚待舌头就密不可分地联系到了一起。舜帝时,会摆下酒宴请老人家来享用,是为“燕礼”;夏朝用“飨礼”,只把酒食拿出来让老人家闻闻味道,不直接吃,这样的象征意义更大;周代兼而用之,春夏用“燕礼”和“飨礼”,秋冬用“食礼”,“食礼”主要以吃饭为主,不喝酒。

酒席吃多了,规矩也渐渐增多,首先在座次上要体现尊老。当时是方桌,吃饭时4人一桌,如果多出1个来,那么必定会给年长的人另设一席。陪长者吃饭,年轻人就要有眼力见儿,长者给你夹菜,你要拜谢了再吃;给你倒酒,你要赶紧跑到酒罐子旁边跪着,长者发话才可以起来,然后回到座位上,等长者先干了,你再干。

从饭桌延伸开去,任何时候对长者都要毕恭毕敬。去听长者的意见,需要带着拐杖和小几案,表明愿自降身份为侍者;老人家问话,要卑躬谦逊;陪老人家坐,他若打哈欠了,准备去拿拐杖和鞋子,你就要赶紧告辞;陪老人家出去,要跟在侧后方,不能跑到路对面去和人聊天;路上碰见老人了,要赶紧上前端正拱手,老人家和你说话要恭敬回答,老人家不开口,你就让到一边去。

汉初,刘邦有了新欢戚夫人,就想把他和戚夫人生的孩子赵王如意立为继承人,废除太子刘盈。吕后着急啊,便向张良问计,张良便让吕后找来刘邦仰慕已久的“商山四皓”陪太子读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冬天,刘邦平定英布之乱返回长安,感觉将不久于人世,便加紧了换太子的步伐。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设宴令太子陪侍,“商山四皓”的身影进入刘邦的视线—当年这4位老者因刘邦爱辱骂他人而归隐山中,现在却甘愿侍奉太子。刘邦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有这4位老人辅佐,刘盈羽翼已成,我也没办法了。正是因着敬老的传统,刘盈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敬老的“吃喝风”从三代开始一直延续。一路下行,成为“乡饮酒礼”;一路上行,发展出“千叟宴”。

乡饮酒礼,简而言之就是乡间尊老敬贤的聚会,往上能追溯到周代,明代时已发展得较为细致,在宴席上不仅要举行读律令的仪式,还要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凡是年高德劭的人坐一堆,有过挨板子、迟交税等经历的人坐一堆,曾作奸犯科的人又坐一堆,这样是为了教化民众。清朝沿用明制,并对一些繁缛的地方进行了删减。

而千叟宴则是在皇帝过生日那天,上千的老人家聚在一起享用宫廷御宴,始于康熙年间。本来儒家传统并不讲究庆生,因为根据孝道,这一天更应该感念父母生养劳碌之苦或悼念去世的父母。汉族人庆生始于唐朝,遵照国际上君主庆生的礼仪设立。此后,皇帝的生日越过越隆重,而且特别重视60岁、70岁、80岁这样的整寿。康熙也不例外,60岁大寿时准备隆重庆贺,没想到老百姓享受承平日久,感念圣恩,自发地一拨一拨往京城赶,专门来给康熙祝寿。眼见贺客上门,康熙得尽一下地主之谊,就宴请了众多老人,不料想宴席上少了君臣间的那种畏惧,多了几分和乐。受此启发,第二年康熙便在畅春园专门摆下千叟宴,将直隶65岁到90岁的官员士庶都请来,吃一顿皇家礼宴,席间招待、服侍的都是皇族子孙,规格可谓很高了。这边老叟开席,宫里那边皇太后也将70岁以上的老妇们请来,吃茶果、赏赐物品。这样的千叟宴康熙举办了两次,乾隆也举办了两次,“十全老人”不仅在排场上比他的爷爷大,而且还亲赐了老人们许多匾额、御制诗。这在古代也属敬老传统登峰造极的表达了。

荣誉上的关照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历代王朝敬老,特别注重给予老人荣誉上的关照。

“三老五更”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三老”是老人知天地人事者,“五更”是老人知五行更代事者—听上去仿佛有很多人,其实只有两位。这两位老人享受的待遇可不得了,天子把他们请到大学里,袒着右膊亲自割牲给他们吃,并亲自送上酱碟,献上美酒,还要戴着礼冠、持着盾牌跳舞,让他们开心。当然这两位老人也非普通人,基本上是年高德劭的贵族或官员,他们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夫妻白头到老,子女俱全。天子顶礼膜拜三老五更,既有吉祥寓意,是文治的象征,更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是伦理道德教育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北周武帝时,权臣于谨因年老上书准备辞职。周武帝听说后立即下诏驳回,说古时候姜子牙超过90岁、召公奭接近百岁都还勤于王事呢,现在国家还没统一,我还需要您这样的重臣来辅佐呢。周武帝的挽留没有停留在嘴上,而是很快封于谨为“三老”,赐给延年杖,并于次年举行了一次敬老仪式。

除了这种顶级的荣誉,其次就是赏赐,主要是赐官爵和几杖。赐爵始于吕后,刘邦死后,为了替儿子收买人心,吕后给全国百姓赐爵一级,开了先河。东汉明帝上台时开始优待老人,给全国男子赐爵二级,但独对县里掌教化的三老赐爵三级。从那时开始,给老人赐爵之风大盛。不过到北魏时,赐爵泛滥,人们的荣誉感和喜悦指数也大大降低了。魏孝文帝开始给老人赐官,太和十八年(494年),他巡视相、兖、豫三州时,赐这一地区百岁以上老人“假县令”,次年又赐相州百岁以上老人“假郡守”,虽说只是荣誉职位,不过这些百岁老人从此在地位上可以和郡守县令平起平坐,这对于平民老百姓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从此以后,赐官代替赐爵开始流行。

赐几杖也是给予老人的荣誉。士大夫满70岁要求退休,皇帝不准备留了,就赐给他们几杖表示同意了。这既是退休礼物,也是年龄和地位的象征。周礼规定,老人过50岁就可以在家里拄杖,60岁可以拄杖上乡里,70岁可以在郡国拄杖,80岁可以拄杖上朝,90岁以后,如果天子要向老人咨询,就要亲自到家里来,还得带着珍馐。唐朝时,太宗到洛阳巡视,听说当地有一位103岁的名医甄权,医术和岁数一样高,于是太宗驾幸其家,赐予他朝散大夫的职位,并赐被褥和几杖,以示敬重。

在顶级荣誉和普通赏赐之间还有“人瑞坊”,这也是尊老敬老的高级形式之一。它的源头是形成于汉代的旌表制度,其中和敬老相关的就是赐匾给孝子和累世同居之家,到清朝就发展为敕建“百岁人瑞坊”的旌表礼制。康熙时规定,给百岁的老人“升平人瑞”匾额、百岁节妇“节寿之门”匾额,就这样,建尊老的人瑞坊在清朝形成高潮。乾隆元年(1736年),湖北巡抚奏请给境内的汤云山立人瑞坊,当时此老已经131岁了,谁知道过了10年,又报这位老人还健在,于是朝廷又加赐了一块“两阅古稀”的匾额。

与荣誉并行的就是特权,减免赋役和优免刑律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西汉文帝时规定,家中有90岁老人可以抵免家中一个成年男子的赋役,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家中两人的算赋,到武帝时又规定家中有9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子孙赋役,以便全家更好地供养老人。不过,政策虽好,但是能活到这个岁数的老人其实并不多。历代都对减赋的年龄界限有过调整,到明清时下调到家中有70岁的老人就可以免一个男丁的差役。对老人刑律上的宽宥春秋战国时就有了。汉宣帝看到老年人触犯刑律后大多死在了牢里,心生怜悯,于是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不是犯了诬告罪和杀人罪,一律不予逮捕和判刑。唐代律法规定,年满70岁的老人,犯了流刑的可以赦免,即使罪重到必须流放的,到了流放地之后可以免做苦役;80岁以上的老人有谋反、谋逆和杀人这样重罪的,都由皇帝亲自定夺,一般都会宽大处理;90岁以上的老人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加刑。到明清时刑律略有调整,但宽宥老年罪犯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总的说来,古人尊老敬老既来源于农业社会形成的习惯,更来源于儒家文化中提倡的观念,虽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尊老敬老的做法时有变动,但是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相关热词搜索: 我国古代 敬老 关怀 温暖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