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袁丹诗词选

发布时间:2022-11-01 08:40:03 浏览数:

别珲春二十年重访有记三首

珲春龙虎石刻三迁后得寻记

二十年后重回珲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龙源公园寻找龙虎石刻。但几番寻找并未发现,只好带着满怀的失落和疑惑去“一眼望三国”的防川。一路上,无论是张鼓峰事件纪念馆还是最窄国土洋馆坪,都让人止不住心潮澎湃、血脉偾张,都让人坚信龙虎石刻就在前方。果不其然,待到行至吴大澂坐像前,放眼望去,远远的三国交界处,一座高耸入云的五角飞阁赫然在目——心头不由一热——龙虎亭长大了,变成了龙虎阁!而经久未见的龙虎石刻,辗转三迁却愈加岿然!

芒鞋遍踏河两岸,三番未见龙虎亭。

当年勘界屡失地,立马横刀吴大澂。

寸土不让土碑立,龙骧虎视铁骨铮。

迁民实边保家国,图们江口有渔翁。

苏日交手风云变,锈船重锁张鼓峰。

清卿像前长嗟叹,举目慨然豪气生!

巍巍高阁临江渚,翼翼五角破云层。

警世勒石血犹沸,辗转三迁志未更。

丹心岂容没荒草,重整河山有后生!

(作于2017年4月10日)

注:①珲春龙虎石刻,是清代民族英雄、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在奉命勘界时亲手镌刻并立下的石碑。石碑上,并排着两个篆书大字“龙虎”,遒劲有力,尽显龙骧虎视之气概。当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一八八六年,在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的谈判桌上,会勘中俄边界的钦差大臣吴大澂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做出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还设法收回了黑顶山地区(今珲春敬信镇)。吴大澂的战略眼光和爱国精神深受后世景仰,该石碑后来先是被迁入珲春龙源公园内以六角亭遮风挡雨,后于二〇一三年被迁移至防川风景区的五角高阁之内,并将该阁命名为“龙虎阁”。

②清卿,吴大澂的字。

题张鼓峰

张鼓峰,又称刀山。在珲春防川边境,今为中俄界山,海拔只有一百五十五米。一九三八年,日军对外扩张的线路尚未清晰,海陆两派相持不下。为试探苏军实力,七月末至八月初,日军发起挑衅,在中国领土上与苏军激烈交战,双方死伤惨重,最终和谈,“二战”战火遂移向欧洲。但张鼓峰附近的中国居民被强行迁出,吴大澂一八八六年勘界时争到的出海权也再次失去,直到今天还没有重新赢得。

百米敢称峰,万弹夷不平。

苏日初较力,共殁六千兵。

战线欧洲转,刀山烽火停。

炮偃烟未散,怆然犹在胸。

望海十余里,何日船再行?

(作于2017年4月10日)

三月初七返防川

刚登上三国交界的防川龙虎阁,就收到了二妹的祝福短信:大姐,生日快乐!这才记得,自己四十七岁的生日到了。再抬起眼睛,不觉间已视线蒙眬——这个地方,在我于珲春成婚那年,父母一起来过,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个龙虎阁,还没有这么多游人,土字碑还没有被封罩保护起来,他们被热情款待,登临的是对面的哨所瞭望塔。屈指一算,当年的他们,也就四十七岁。

四十七岁生辰日,信游未期返防川。

土字碑前路仍断,图们江里水犹寒。

忽忆双亲曾到此,当时恰同我华年!

仆仆千里为嫁女,碎碎万般求儿安。

鬒发英姿灰烬灭,丹心锥透情何堪?

此时此地皆天意,应谢严慈将我怜。

恐扰神明忙闭泪,三国一望且凭栏。

(作于2017年4月10日)

锦江木屋村纪行三首

锦江木屋村,坐落于抚松县漫江村。全村大约二三十户人家,所住房屋俗称“木榼楞”,均由木头制成:圆木垒高后覆上泥作墙,掏空后直立作烟囱,截开吊起来作灯罩,树皮一层层摞叠成房瓦,细树枝匝成篱笆,还有轱辘井、牛爬犁、手工磨坊、大火炕和院子里开屏的火鸡、房檐下火红的辣椒串儿、小路旁新蘸的糖葫蘆……再加上雪的映衬,宛如藏在长白山深闺中鲜为人知的美丽少女。相传,木屋村落始建于清代,当时皇帝为到长白山祭祖而派出人马往东北驻扎,修建驿道,但功未成人已逝,驿道搁浅,所派人马却于此地世代繁衍,使木屋文化庚继流传。后来,日本侵占东三省时,在当地实行并屯管理,即把几个村屯并到一起,分散的木屋形成了集中的村落,至今人迹未断,保存完好。木屋村隐于深山,十多年前才被偶然发现,民风极为淳朴。我曾三赴木屋村,分别有记。

戊戌狗年正月初二赴木屋村纪行

风闻初二拾柴(财)日,恰向漫江觅小村。

几度擦肩曾抱憾,三番入梦竟牵魂。

晴空朗日接天路,故道新辙沃雪村。

错落依山房列秩,相邻起脊舍连屯。

柴门尽敞迎宾客,荜户皆炊具酒豚。

进院犘观“木榼楞”,木墙木瓦木乾坤。

还兼隧木空烟筒,更有木灯醉眼昏。

稳步爬犁牛代犬,开屏比凤火鸡春。

随缘信坐农家炕,巧手草编古意醇。

走马观花嘘日半,一知半解愧遗存。

须归主灶团圆饭,暂却齐眉腊酒浑。

再度冰开风醒柳,重来木厝数年轮。

(作于2018年2月17日)

暮春时节二赴木屋村纪行

相诺河开柳醒日,迟来立夏暮春时。

清街闭牖空宅院,雪褪真颜竟不识。

敝帚虚执学洒扫,麻绳劲绕仿提汲。

幽窗闲话云舒卷,小径逡巡影漫移。

不信桃源别处有,称名又恐遁无迹。

(作于2018年5月2日)

己亥猪年正月初二三赴木屋村纪行

常忆去年初二日,木屋村里共拾柴(财)。

三唏今岁山颓瘦,却遇天公送雪来!

相关热词搜索: 诗词 袁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