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2-11-01 08:50:09 浏览数:

摘 要:目的对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降低外科腹部手术后伤口感染率。方法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选取河南省某医院腹部手术患者2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并分析了感染因素。结果通过对200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分析发现,共有7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00%所有患者一类切口的43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2.33%,二类切口71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2.82%,三类切口86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4.65%。三类切口感染率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外科腹部手术前后,为了更好降低和控制切口感染,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标准,在手术过程和术后选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术后要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切口感染。

关键词: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1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切口感染后伤口愈合速度变慢,甚至出现开裂,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的还会导致全身感染,各个器官功能出现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发生。因此,做好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主要措施。本文主要就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一般材料的选取

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选取河南省某医院腹部手术患者2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平均在17~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岁。在上述200例患者中,一类切口的43例,二类切口71例,三类切口86例。

2.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方法,查阅整个患者的手术病例,内容主要包含了性别、年龄、是否是急诊、手术时间、切口分类、切口长度、术前血糖检验结果等几项内容,并分类统计患者感染情况,计算出不同类型患者的感染率。

3.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对200例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分析发现,共有6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0%,所有患者一类切口的43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2.33%,二类切口71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2.82%,三类切口86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4.65%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切口感染率差异性显著,(P<0.05)第一类和第二类差异性不显著(P<0.05)。此外性别、是否是急诊、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和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有着一定的关系。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三、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成本造成严重影响,延长伤口愈合,因此,为了更好预防切口感染发生,应该全面掌握和了解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恢复分析的方法,就200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恢复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共有6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0%,所有患者一类切口的43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2.33%,二类切口71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2.82%,三类切口86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4.65%。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切口感染率差异性显著,(P<0.05),第一类和第二类差异性不显著(P<0.05)。此外性别、是否是急诊、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和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对这种结果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护理管理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就行预防防范。

患者在进行科腹部手术厚后的2~3天内,是患者切口感染高峰期,患者如果能够安全度过这个伤口感染期,患者伤口疼痛会逐渐减轻。在术后护理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切口种类、切口长度等中因素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白细胞数量进行实验室检查。一般情况情况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患者白细胞计数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速、白细胞计数升高的现象,要及时检查患者伤口是否存在感染情况。通过检查切口是否存在红肿或者有渗出物流出或者有浸润的硬块和明显的疼痛等症状,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就说明患者的伤口已经出现了感染。如果患者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伤口感染已经十分严重了。在护理过程中判断患者伤口感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看伤口是否开裂。一般非感染伤口开裂分为全层开裂和部分开裂,其中前者是指腹膜会随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腹直肌鞘裂开,而部分开裂是指皮肤和皮下组织并没有出现愈合。

有研究文獻指出,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决定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细菌污染切口的程度,还有一个就是患者机体的抵抗能力。导致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主要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肠道致病菌以及厌氧细菌,这些细菌来自多方面,包含了患者自身感染的致病菌、医源性感染等几方面。而患者身体抵抗能力不强,如年龄较大、贫血、患有其他基础性疾病,术前消耗过大,长期疲劳都会加重切口感染率。因此,在进行科腹部手术中和后期的护理过程中要坚持无菌操作,提高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积极推广微创手术,重视术后抗生素治疗,切实预防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5代俭华,刘昌阔,孙蕾.3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09).

[2]李慧柳,卫奕荣,赖萍,路盛誉,吴碧清.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5).

[3]崔健,彭健,张阳德,肖维. 皮下引流管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14).

[4]王月琴.处理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06).

[5]刘利东,王艳,李瑞莲.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0(21).

[6]马校军,周天敏,谢庆.严重污染的腹部手术切口处理47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 2003(10).

相关热词搜索: 切口 腹部 外科 临床 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