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不同使用措施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1 09:15:06 浏览数:

【摘要】 目的 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不同使用措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将普外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77例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A(59例)、B组(59例)和C组(59例)三组;A组不使用抗菌药物,B组在术前使用一次,C组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统计三组人员的感染情况、住院天数长短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人员的切口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使用抗菌药物组的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较未使用抗菌药物组多(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 对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在无高危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或适量减少药物的用量。

【关键词】

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

在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提升治疗的效果。近些年来,国家开始注重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医院也开始重视这一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的需求较少,但其使用仍需重视。本次实验旨在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不同使用措施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普外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77例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包括94例男性,83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35.3~57.6岁不等,且均无术前感染发生;手术内容包括:甲状腺手术(59)、乳腺手术(46)、腹股沟疝手术(72例);三组人员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1]。

1.2 方法

1.2.1 抗菌药物使用方法 ①A组 A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在术前不给予抗菌药物使用,在术后对抗菌药物给予常规应用,包括头孢西丁(18%)、克林霉素(27%)、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4%)、头孢唑林钠(31%);给药时间为4~5 d[2]。②B组 B组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不使用人工修补片,并且不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③C组 C组人员手术过程中,使用人工修补片;并于手术前的05 h时,给予1.5 g头孢唑林钠应用;若对头孢菌素有反应发生,则给予05~1 g的克林霉素代替。

1.2.2 术中及术后 手术的方法及安全性均符合手术规定,术后据抗菌药物的不同使用措施进行应用,并对三组人员的感染情况、住院天数长短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及统计[3]。

1.3 效果评价 切口表层感染标准如下:术后15 d内有切口表层分泌脓液、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出现等症状,视为切口表层感染;切口处深层感染的判断标准如下:术后15 d内有累积切口处深层的筋膜或肌肉的感染情况发生,有发烧、切口深层组织疼痛、切口处深层的影像学诊断显示脓肿的发生等情况,视为切口处深层感染[4]。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C三组人员的切口感染、住院天数、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实验旨在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不同使用措施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将普外科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77例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A(59例)、B组(59例)和C组(59例)三组;A组不使用抗菌药物,B组在术前使用一次,C组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统计三组人员的感染情况、住院天数长短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4]。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否对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率无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手术中也未出现严重感染情况的发生,使用抗菌药物组的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较未使用抗菌药物组多(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对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在无高危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或适量减少药物的用量。

参 考 文 献

[1] 周铭,赵瑛,潘国雄,等 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调查分析. 中国药师,2011,9:13971398.

[2] 赵瑞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状况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69.

[3] 顾敏 200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首都医药,2012,22: 4345.

[4] 赵瑞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状况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69.

相关热词搜索: 切口 抗菌 药物 手术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