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同源,梵响有授
2012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以“同心同行,和谐之路”为主题,在湖南湘潭盘龙山庄隆重拉开序幕。此次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佛教协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湘潭市佛教协会和湘潭昭山示范区为承办单位。来自中国“两岸四地”(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共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此次佛教音乐学术盛会的召开,对于深入挖掘和弘扬佛教文化精髓,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系列活动还包括“梵韵昭山· 佛佑神州”佛乐晚会、长沙玉泉寺大雄宝殿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南卫视、南普陀在线、新浪网等媒体都作了相关报道。
此次学术研讨会分三个单元,共有50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提交了学术论文并参与研讨。学者们分别从史学、形态学、实地考察、美学与社会功能、发展与流变、石窟与壁画、治疗与养生等各专题对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汉传、藏传、南传以及民间等佛教音乐种类。
一、佛教音乐史
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系统介绍了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后简称“名称歌曲”)的编制背景与现实意义,并对其版本类型、结构布局、音乐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名称歌曲”后世佛教梵呗与器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分水岭。
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聚焦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讨论,即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发展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重点厘清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汉传佛乐研究的历史脉络,又讨论了中日佛乐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与前瞻性。
张乔的《对二十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对二十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早期代表人物——弘一大师的佛曲创作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发展及其在佛教文化与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二、佛教音乐形态学
共收论文13篇。韩国学者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指出:北方佛教音乐根据歌词的律格和形式可划分出“散文—统节”形式的诵经和“韵文—章节”形式的偈颂两种形式。前者是接近自由节拍的统节形式,后者是接近固定节拍的章节形式,并将中国、蒙古、韩国、日本等地的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节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北方佛教的律诗偈颂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韩军的《当代五台山的呗赞》对五台山的四大赞呗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分为北方调赞呗体系、藏传赞呗体系、南方调赞呗体系和密宗赞呗体系,前二者是五台山固有的传统赞呗,后二者于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传入五台山。
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对四种华严经中42个华严字母的汉译读音及佛教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此外,崔的《和请旋律拍子研究》、杨曦帆的《藏传佛教觉囊派藏哇寺寺院器乐音乐研究》、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胡晓东的《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音乐的调式特征》、新掘欢乃的《日本佛教音乐中的传统乐谱与西方五线谱——以御咏歌的传承形态为例》皆属佛教音乐形态研究的力作。
三、佛教音乐实地考察
共计论文10篇。嘉雍群培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对日喀则市南尼玛山麓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形成、表演场所及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详尽考察和介绍。
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南传佛教的历史沿革、上座部佛教的教派、组织机构、文字与经典、宗教法事活动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对佛教仪式中的声乐与器乐进行了详细介绍。
格桑曲杰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舞综述》首先对雄色寺作了概述,梳理出噶举派教派系统表,认真考察了“绝”教法与经文、修习,绝诵经音乐与绝羌姆,雄色寺绝修习仪轨,详细采录了绝之“断境空行母之笑声”仪轨程序,并分析了该仪轨适用的时空场合及社会功能。
此类论文还有林美善的《全罗北道区黎明诵经仪式和音乐》、多杰仁宗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铁梅的《辽宁义县双龙寺放赈施食法事仪轨》、佐藤道子的《日本佛教的展开——以东大寺大佛开眼会为例》等。
四、佛教音乐美学与社会功能
孙星群的《禅宗的“孤掌之声”与道家“大音希声”儒家“无声之乐”》对儒释道“无声之乐”与哲理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指出禅宗的“孤掌之声”、道家的“大音希声”、 儒家的“无声之乐”皆指一种极界的音乐,即心灵感应的音乐,它摆脱了对外界物质——声音的依赖。
法成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提出习好梵呗的六大功德:1.能知佛德深远;2.体制文之次第;3.令舌根清净;4.开通胸藏;5.处众不惶;6.长命无病。佛教音乐能利益众生,充实心灵,使内心平静,增长智慧。
陈天国、苏妙筝的《梵呗的社会功能》认为,佛乐取阴阳协调、节奏有序、旋律优美的音乐,既与佛教义理完全吻合,又符合“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身心修养标准,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此外,释若宽的《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亦深入探究了佛乐在个人修行和社会维护中的重要意义。
五、佛教音乐的发展与流变
佛乐的传承、发展与流变是学者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集论文12篇。权五圣先生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研究了韩国东海岸的佛教音乐与西部巫教音乐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客观现象,指出二者与民间音乐阿里郎打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对千山佛教的梵呗经韵、法器与乐器、乐谱与乐调、乐曲分类、仪轨活动、用乐方式等进行了细致介绍,并就千山佛教经韵与民间音乐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馗、李春沐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对梅州地区的四个佛教香花音乐流派作了梳理和研究,指出这一看似与佛教正统极不吻合的地域化佛教仪轨,与梅州客家的历史、分布、流传与变化息息相关。此外,和云峰的《云南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传承变异及地域特点》、满当烈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张翼善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崔晓娜的《河北沧县捷地乡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变迁》、金世钟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元音变化样相》、林青华的《佛教音乐在香港发展的近况》等论文皆对该专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六、佛教石窟与壁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对佛教石窟造像、壁画中的佛教音乐文化进行深入解读,是一学术亮点,本会亦有6位学者涉此领域。项阳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指出,云冈石窟伎乐雕塑是佛教戒律下音声伎乐供养理念的实证,进一步论证了对“佛教音乐”这一概念应以历史的眼光分阶段考量,笼统地以佛教音乐认知,既有悖佛教戒律,也未有对佛教入华后的发展史实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赵琴的《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对“飞天”的涵义、起源与历史变迁、造型及风格特色、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后认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的发展影响深远,敦煌“飞天”是其中的代表。
贾冬的《河南郾城彼岸寺经幢乐器雕刻考释》就河南郾城彼岸寺经幢的历史文化特征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经幢乐器雕刻进行了深入的音乐学分析,确定八棱人首鸟身乐器雕刻是一组完整的佛教乐队,其中显示出典型的西域龟兹乐特征,与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寺、开封大相国寺及繁塔中的壁画和浮雕中的乐器风格基本一致。
另,郝毅的《寺院壁画及唐卡中的乐舞艺术》、潘国强的《河南巩义石窟中乐器与乐队考察》、贺志凌的《佛教中的箜篌——以莫高窟佛教壁画中的箜篌造像为例》都在此领域有新的探索。
七、佛教音乐的治疗与养生
此类论文虽不多,但亦颇受关注。张完淳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探究了佛教梵呗应用于人体应力和病理治疗焦虑症的可能性。作者借助当前最先进的心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实验,以梵呗音律对人体实施刺激,通过监测并分析心电图、脑电波、皮肤电等参数的变化与关系,认为梵呗音律对缓释人体精神压力具有正相关效应。
赖一诚的《从<摩诃止观>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探讨“音声”养生治病的之发声根本》认为《摩诃止观》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六字气诀:嘘、呵、呼、泗、吹、嘻,分别对应到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三焦,此对应模式正好符合古代圣人坐北朝南之道与中医的“一气周流”医理。六气之真谛,不在于文字,口形,发音,而在于口中之部位共振与五脏的对应,即肝、心、脾、肺、肾,对应牙、舌、喉、齿、唇,重点在于气流共振,振动产生能量,让口中小宇宙对应天地大宇宙。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七届会议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指出了本会的三大进步:其一,理论研究大有提升,历史文献与文化背景研究更深入;其二,寺院与民间佛乐研究相结合;其三,研究方法多有突破,如图像学、文化人类学及实证研究法等。相信在历届会议的带动和培养下,将会有更多的学者走在国内外佛乐研究的前列。
《妙法莲华经》云:“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是五明中的“声明”[1],具有荡涤尘垢、唤醒昏迷、普渡众生之功德,是弘法之舟楫。纵观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虽历经坎坷,但经过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善信学宗的努力,梵音最终成功华化,并获得高度发展与广泛传播。回想慧皎师那句“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2],再观本次佛教音乐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深感其无量功德,福泽十方。如今,佛乐已经成为无国界的语言,是联系世界人民情感的纽带,正是:“佛法同源,梵响有授”。
注释:
[1]佛教“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2] [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三,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7页。
郭 波:江西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徐爱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瑜
相关热词搜索: 同源 佛法 梵响有授热门文章:
- 关于某县森林防火宣传“五进...2023-12-26
- 2024年xx市主题教育动员会上讲话2023-12-26
- 2024年度有关市人大在市直机...2023-12-26
- XX市发改委领导关于“修六心...2023-12-26
- 2024年经验做法:三大举措精...2023-12-26
- 2024年XX区长在区委主题教育...2023-12-26
- (合集)关于纪检监察干部教...2023-12-25
- 2024年度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2023-12-25
-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安全工作...2023-12-25
- (24篇)办公厅、办公室“三...2023-12-25
相关文章: